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 为作风建设提质增效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作为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的规律性认识,对推进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警示教育,抓好以案促学、以案说纪,让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真正成为日常自觉。”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作,警示教育是囊括初心坚守、思想提升、作风建设、纪法教育等在内的综合课程。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是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的重要内容,需构建发挥理论说服、教育引导、制度约束和实践激励整体效能的常态化机制,为开辟自我革命新境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保障。

 一、理论为基,在体悟意义中强自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警要立竿见影,示要直抵灵魂,用身边事唤醒身边人,用“案中人”警醒未来人。警示教育承载着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价值在于通过“体检”预防未病者、早治初病者、挽救已病者,实质是借助人物事件的真实呈现、案例情节的鲜活生动、时空交互的可观可触达到以镜自照、引人反思之效,既能阻断由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到违反党纪国法再到犯罪入狱的转化之路,也能减少乃至避免党和国家事业遭受损失。

 由风及腐案件很多时候是积弊日累的结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析这些年来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件,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节到大错的过程。”单次的警示教育很难在思想松懈、道德滑坡、行为破纪、政治变质的量变过程中取得药到病除、终身免疫的疗效,需要抓常态求长效,常态化就是将警示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从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和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的基本要求来看,警示教育常态化与“学、查、改、治”相融合,目的是推动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事业观,并内化为日用而不自觉的遵循。

 警示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历史经验。从革命时期的谢步升案、黄克功案、肖玉璧案,到建设时期的刘青山、张子善案,再到改革时期的王仲案、成克杰案、陈良宇案,及至新时代的周永康案、徐才厚案等等,每一次的案件查处和警示教育都发挥了有力的震慑作用,推动了当时阶段中心任务的开展,既彰显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厉行正风肃纪反腐的坚强决心,也诠释了纪律严明和作风优良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保证。

 二、教育为先,在提升认识中受警醒

 教育引导是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的基础。一是抓住教育对象。精准滴灌单位“一把手”、关键岗位干部、年轻干部、新入职或提拔干部以及干部家属,他们或掌握权力或身居要职,或是事业发展生力军或是领导身边人,抓住“关键少数”就能带动“绝大多数”,营造风清气正、遵规守纪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生态。二是规划教育内容。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应避免大水漫灌,以案“四说”的德、纪、法、责点明了警示教育的着力点,同时要结合包括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在内的党的建设要求,选取具有熟悉感与可信度的身边人身边事,持续引导党员干部掌握学习教育的基本内容。三是创新教育方式。对由风及腐和风腐交织的案例进行深刻剖析,从“案中人”的“放松点”“斗争点”“落水点”透视思想软化和行为逾矩的历程,将党员干部带入信念动摇、制度漏洞、严重后果等变化情境中,从而使其摒弃看客心态,身临其境般把自己摆进去。发挥先进模范和反面典型的激励与约束作用,既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争做先锋、见贤思齐,树新风、扬正气、颂善事,又要警示教育党员干部莫走歧路、不丢初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四是活用教育方法。构建“线上+线下”互动协同的方式,探索互动参与、沉浸体验、情景交融的教育方法。通过参观教育基地、观看纪录片忏悔录、编排剧目演出、开展知识竞赛等沉浸体验和角色扮演,组织观看处分宣布录像、“案中人”现身说法、旁听庭审等近身接触和互动参与,借助多媒体技术在固定端和移动端的电视、广播、网站、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在目之所及、耳之所听、身之所感中让教育对象触及灵魂进而约束行为。

 三、制度为要,在建章立制中守规矩

 健全的制度是高质量推进警示教育常态化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关键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一是组织领导制度。党委(党组)和职能部门分别承担着主体和工作责任,前者要将警示教育纳入党建要点,科学规划、严密部署、高位推动,后者要将案例警示纳入培训目录,分类分层、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此外,党支部也可通过学习、研讨、参观等形式将警示教育融入组织生活之中。二是理论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是丰富认识、提升能力和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健全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完善日常学习制度和集中学习制度、领导班子读书学习制度,将掌握原著原文与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树牢信念、砥砺党性、推动工作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三是监督检查制度。各类监督检查、巡视巡查要将警示教育作为重点内容,借助调阅文件、谈心谈话等方式,实现发现一个问题、警示一批干部、构建一套机制的目标。监督检查将查、治、防贯通起来,通过事项清单的逐项对查、问题台账的清晰列举和整改方案的严格落实,推动警示教育入脑入心。四是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频次、内容、成效等为维度的考评制度,考评结果在评优选拔时作为参照,纳入各级组织和各类领导考核述职的内容。频次上,重点考评间隔时间、开展次数、涵盖层级、覆盖领域等;内容上,重点查看案例是否具有代表性,解析是否全面深刻,组织开展是否有序严密;成效方面,重点评估是否突出重要岗位、关键少数、重大事项,是否有整体性连续性防治成果,是否建立健全制度体系,是否存有弱化虚化泛化问题。

 四、担当为本,在真抓实干中开新局

 奋进作为是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的落脚点和验证码。一是通过警示教育以提高政治站位。从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推动警示教育,使党员干部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从而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要跳出案例本身,坚持从政治上看问题,剖析案例暴露的政治立场动摇、政治方向不明、政治责任弱化等政治危害,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进而保持统一意志和一致行动。二是通过警示教育以维护党纪党风。风清气正、纪法严明是我们党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助推器,原因在于人心的凝聚、认识的团结、行动的统一有力提振了逐梦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警示教育常态化的过程就是学纪明纪守纪、激浊扬清祛邪的过程,倡导把高线追求和底线要求、干净做事和老实做人、廉洁齐家和明德修身结合起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合力、增强动力。三是通过警示教育以推动履职尽责。党员干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组织领导的重要作用。警示教育常态化就是从反面案例出发,破除不愿为、不能为、不敢为的现象,从而将警示教育与党的初心使命、中心任务、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转化为不同地区和各类部门的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在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时,要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从主观的意愿、事情的难度、做事的能力、认错的态度等方面用好容错纠错机制,保证党员干部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大胆闯试、锐意进取、勇敢担当,不断开创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作者系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基地研究员)

创建时间:2025-05-27
首页    党建工作    推动警示教育常态化 为作风建设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