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领航万象新 ——深刻理解“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2025年3月,中央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指出,党中央决定,2025年自全国两会后至7月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各地各部门一体推进学查改,形成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的良好局面。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作风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重要位置,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政治品格,在东方大地上谱写着作风建设的长卷。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环境非常复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侵蚀着党群关系的信任基石。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将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众诉求之上。党的作风建设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现实挑战、实现长期执政的战略举措,其最终目的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新时代,以中央八项规定破题开局的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不仅重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更在中华大地上激荡起崇德向善、激浊扬清的浩荡春风,中国共产党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在革故鼎新中构建起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交融互促的治理新格局,在新征程上焕发出引领社会文明进步的磅礴伟力。
不忘初心,传承三大作风历史经验
党的作风建设贯穿百年奋斗历程,“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凝聚民心、破解难题的核心经验。
回望历史,当南湖红船穿越百年烟雨化身为巍巍巨轮,这艘承载着初心使命的航船,在百年惊涛里淬炼出钢铁筋骨,作风建设始终是这艘巨轮校准航向的陀螺仪。
当八角楼灯光穿透历史迷雾照亮复兴征程,毛泽东同志在青油灯下写就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光芒投射进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图谱;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党通过思想教育和整风形式培育“延安作风”,将密切联系群众从实践提炼为系统性建设要求,成功实现党群关系从“被动响应”到“主动融合”的升华;当古田军号吹响“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历史强音,毛泽东、朱德、陈毅等党的领导人直面争议,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解决红四军内部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问题,纠正当年的极端民主化、主观主义等错误倾向,为建党建军奠定重要思想基础。
当今深化改革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辩证统一,既遵循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又因地制宜构建“一国两制”新实践;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大数据分析群众办事痛点,将行政审批事项压缩80%以上,形成“互联网+群众路线”的新形态;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将“红脸出汗”作为“政治体检”的常规手段,通过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等制度实现作风转变。
历史长河奔涌不息,作风建设从未停歇。百年易逝,中国共产党人将历经风雨却能永葆生机的密码,蕴藏于代代传承的优良作风之中,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本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属性的坚守,对初心使命的永恒叩问。
激浊扬清,中央八项规定重塑政治生态
“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只是我们改进作风的第一步,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2012年岁末的这声惊雷,震醒了沉睡的作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工作期间一以贯之坚持抓作风建设,从1983年在正定制定实施《中共正定县委关于改进领导作风的几项规定》,到1989年在宁德制定《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再到2005年9月浙江省委就切实加强省委常委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到如今制定出台《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他始终紧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带头转变和改进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
当前,党中央选择中央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聚焦具体问题,以小见大破解作风顽疾。通过中央八项规定“下口真正消化”,解决了“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难题,实现由点到面的系统性转变。以“小切口”策略迅速扭转了党风政风,重塑了党的形象。
2024年,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25275起,批评教育和处理312907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221369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执纪检查中,始终坚持“零容忍”,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铁规矩、硬杠杠,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
如今,“轻车简从”取代警车开道,“四菜一汤”替代山珍海味,精简报道替换“长篇大论”,人民大会堂前的红毯换作田间地头的泥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打折扣、不做变通,以实际行动为全党树标杆、作表率。
2024年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显示,对党中央带头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表示满意、总体成效表示肯定的,分别为97.4%、94.9%。十余年来,中央八项规定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的鲜明标识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基石。
党中央以徙木立信的政治魄力和“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担当,刀刃向内、激浊扬清,持续擦亮作风建设“金色名片”,重塑了党风政风的“中国气象”,以作风之变凝聚起亿万群众的信任力量、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基。
春风化雨,党风政风引领社会风尚
要“以优良党风凝聚人心、引领社会风气”。党风犹如历史天平的中轴,一端承载着清明政风的千钧之责,一端维系着淳朴民风的万家灯火。作为引领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核心力量,我们党始终是时代风气的塑造者和引领者,党风即政风之镜鉴,政风乃党风之投射,二者共同映照着治国理政的底色。
古语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执政者的作风品格往往在民间化作春风细雨或寒霜凛冽。从延安整风到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百年党史的壮阔画卷深刻昭示,当党内清正廉洁之气浩荡,则政府效能如江河奔涌;当干部队伍正气充盈,则百姓心中自会生长出诚信友善的参天大树。这种由党风而政风、由政风而民风的传导规律,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独特密码。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但总有些精神密码亘古相通。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襟怀,与当代扶贫干部“宁掉三层皮,不落一穷户”的誓言遥相呼应;明代海瑞“俸禄之外皆赃物”的铁律,在今日党员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覆盖率达100%”的制度中赓续传承;老庄哲学“道法自然”的生态观念,于如今建设“绿色机关”“节约机关”的生动实践中继续发展。党风建设的涟漪正在荡涤千年沉疴,催生新时代的文明气象。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4.5万个驻村工作队与群众同吃同住,凝聚成“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奋斗精神;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指导余村从粉尘漫天走向山明水秀,余村人也因此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古老农耕文明“天人合一”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四川凉山“悬崖村”搬迁后,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把藤梯变成旅游景点,将“等靠要”思想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
从脱贫攻坚战场到乡村振兴热土,从社区基层一线到绿水青山美景,这些镌刻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正是中国共产党以优良党风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活见证。
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制度牵引、文化浸润、价值共鸣的化学反应,从“关键少数”示范到“绝大多数”追随,从纪律约束固化到道德自觉升华,最终形成党风政风与社风民风相互激荡、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既以清正党风校准社会价值坐标,又以醇厚民风反哺政治文明建设,最终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精神动能,共同构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党风带民风、以政风润社风的生动实践。
永续发展,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始终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站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永续发展早已超越单纯的环境保护概念,演变为对文明存续方式的整体思考。而作风建设早已超越政治话语的范畴,成为丈量文明高度的标尺。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忽视作风建设的改革终成无本之木,而将清廉高效植入发展基因的实践,总能催生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中国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廉洁丝绸之路分论坛上牵头发起《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与沿线各国共建“廉洁之路”,中国共产党人将作风建设置于文明互鉴的长河,让“不要人夸颜色好”的东方气度,化为“美美与共”的全球治理新范式。
在这条永续发展的长征路上,作风建设既是压舱石,更是推进器,它让前进的脚步既稳健又轻盈,既坚实又悠远。
从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北京反腐败宣言》,到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二十国集团反腐败追逃追赃高级原则》,再到2022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通过《金砖国家拒绝腐败避风港倡议》,中国共产党遏制腐败的果决行动,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也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对腐败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据统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中,已有47个与中国签署廉洁丝绸之路合作文件,跨境数据交换平台累计拦截异常资金流动逾120亿美元。新时代的作风治理将“公生明,廉生威”的东方智慧,镌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航船舵盘之上。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
当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当逆全球化浪潮冲击多边体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展现的党风引领逻辑,不仅破解了“历史周期率”的政治魔咒,更开辟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维度。
党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则社风明。
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如春雷乍响,破除“四风”顽疾,反腐败斗争雷霆万钧,涤荡政治生态。中国共产党正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涵养时代新风,在推进自我革命中引领文明嬗变。
当1亿多名党员都成为崇德向善的旗帜,当14亿多人民都成为正能量的发光体,这源自东方的文明清风正润泽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全新范式。这既是古老文明的凤凰涅槃,更是百年大党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答卷。